思政课 | 平“语”近人【5】报得三春晖(视频+解说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10月8日—19日
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首播
前期链接
第五集《报得三春晖》
附解说词(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内容提要
本集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古典诗词,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同学们,欢迎你们。
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如此强调孝的重要性呢?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所以今天新时代我们仍然讲孝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地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
今天我们这期节目就以孝道为主题,我们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相关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领会和学习新时代的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论述。
好,现在让我们掌声欢迎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思想解读人王杰:
大家好!这一集我们谈孝道。
习近平总书记孝敬父母,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激励人们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一个“孝”字写尽了天下儿女对父母孝养、孝敬的真挚感情,写出了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爱与帮助,一个“爱”字道出了千万父母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也道尽了千万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心回报。
关于孝道我想谈两个问题:
第一呢,就是孝老爱亲。
第二个问题就是尊老敬老。
关于孝老爱亲,下面我们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他是怎么谈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主持人康辉: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讲的一段话。在讲话中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那首著名的《游子吟》。
这首诗妇孺皆知,幼儿园的孩子都会背。但是,年轻的朋友们,我很想说,这首诗在年轻的时候不一定真能读得懂。
我想问问同学们,谁知道这首诗是孟郊多大年龄的时候写的?
这位女同学。
观众:
我认为这是孟郊青年离家时写的。
主持人康辉:
青年离家时写的。你也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年轻人怀着赤子之心写的作品,对吧?
但是我要告诉你正确答案,是孟郊50岁的时候,这在古时候是个知天命的年纪,他写下了这首歌颂母爱的真挚的诗篇。
那么这首诗写下的时候,孟郊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际遇,这首诗又何以流芳千古呢?
现在让我们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为大家讲解。
经典释义人杨雨: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刚才这位同学有回答说这首《游子吟》很可能是诗人在青年时期离家的时候告别母亲所写下的。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答案从感觉上来说,而且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说,其实还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在座的现场的观众朋友,很多都是大学生,而且很多是从外地考到北京来的大学生,可能都经历过高考结束,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远离父母,然后到外地去求学这样的一个阶段。在临行之前,往往都是由父母精心地为大家准备行李,生怕忘了这样,忘了那样。所以这首《游子吟》好像真的是青年学子第一次要远离父母温暖的怀抱的时候写下的这首感念父母的,尤其是母亲的养育之恩,希望将来能够报答母亲,报答父亲的这样一首诗篇。
当然这是我们的一种感觉,历史的事实恰恰和我们的感觉是有误差的。因为这首诗它的作者是中唐一位著名的诗人叫孟郊。孟郊这位诗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考场上恰恰是不得志,蹉跎半生,在46岁这一年才终于考中了进士,可是我们也知道,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就能做官,它还需要经过人事部门的人才选拔的考试,而且还有没有空缺的职位,有没有重要人物的推荐,都是你能不能当官的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孟郊在46岁考中进士之后,并没有机会马上步入仕途,一直到4年之后,也就是他50岁的时候,他才终于等来了一纸任命,他被任命为溧阳县尉。尽管好像不那么如人意,但是对于孟郊来说,毕竟他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位,而且有了一份可以勉强来养家糊口的薪水和俸禄。所以在他50岁这一年他来到溧阳,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赶回老家,将他的老母亲接到溧阳来奉养。所以这首《游子吟》恰恰不是孟郊在青年时代告别老母亲写下的诗篇,而是他们母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分离之后,终于能够把老母亲接到身边,然后长长久久地陪伴她,写下来的这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想,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裳,无论游子走多远,离开家有多久,只要一想起远方的家,有老母亲在等待着他回来,他都会感到一份安心、一份踏实。如果说为远行的游子缝补衣裳是每一位母亲最朴素的表达,这个母亲的爱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儿子对于母爱的深切感受和情感的回报,我想也许比母爱的无私付出要更加地难得,更加地珍贵。所以这首《游子吟》的核心我觉得不在前四句,而在最后两句,那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于孟郊来说,我觉得这个“报得三春晖”的“报”字就显得更加地珍贵了。因为我们刚才有介绍,他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直到50岁才终于谋得一官半职,然后能够相对比较长久地陪伴在老母亲的身边。我想,如果不是有老母亲一直在他的身后支持他、鼓励他,他可能老早就放弃了,他可能坚持不到最后。
所以我想,这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包含了孟郊对于母亲的一种无比愧疚的这样一种感情。
当然了,我想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所以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杨雨教授给我们的讲解。
今天我们在讲孝道,我想重复我的一个观点,就是爱是天性,是自然属性,但是爱也一定需要学习,孝是一种爱,那孝道也需要学习。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关于这一点,我想问问现场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一些问题或想法想和我们两位老师交流的?有没有?
好,第一排的这位女同学。
观众:
说到孝道,我确实有一个困惑,就是比如说,我之前给妈妈买过一双比较昂贵的鞋子,然后我怕她心疼钱,所以我跟她说其实这个鞋子很便宜。那我这么做算不算是欺骗了她,算不算是有违孝道呢?
主持人康辉:
你希望哪位老师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观众:
我想要王老师来回答一下。
思想解读人王杰:
在咱们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讲孝敬父母,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所以你看孔夫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说你只满足了父母的物质上的需要,并不是孝的全部,那是小孝。所以曾子讲:“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最低才是养活父母。那么至于在儒家文化中如何孝敬父母,和我们今天是一样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一种模式。刚才你说的很便宜,怕父母亲担心,怕父母亲(不)舍得花钱,我觉得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也许是一种孝的表现。
观众:好,谢谢王老师。
主持人康辉:
我们在谈孝道,首先要孝,要有这颗“寸草心”,那如何“报得三春晖”,也许我们真的要穷尽一生去不断地学习。
接下来呢,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给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那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不但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那么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他把对父母的深深的爱都融注在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细节里。
我们通过几个非常普通的物品,我们可以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来践行孝道的。
第一件物品,一个针线包。习近平同志到陕北插队的时候,就是个初中生。你想想,一个孩子在那个时代远离了父母,要去那么远那么远的地方,你说做娘的、做母亲的她能够不牵挂吗?能够不惦念吗?为了排解这种思念之苦,母亲就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了一个针线包。在这个针线包上还绣着三个红色的大字,这三个大字就是“娘的心”。所以母亲把这种最深沉的,最无私的爱编织在了一针一线中,融注在了细细密密的针头线尾中。
七年的知青岁月,娘的心伴随着习近平,给习近平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让他在插队时期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靠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拼搏奋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了出来。七年的知青岁月,对老百姓一定要有真情,人要有理想和信念,对老百姓要办好事,办实事,这些人生的信条深深地融注到了习近平同志的血液中,他把对母亲深深的孝和爱升华为了对社会所有老人的大孝和大爱。
那么第二个物件,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习近平同志陪伴母亲的温馨时刻,这张照片是习近平同志拉着母亲的手散步在公园中。
2018年5月,这张照片再次出现在了央视新闻客户端的一篇特稿《习近平和母亲(点击可看)》一文中。那么这篇特稿一经发出,迅速地成为了各网络媒体的头条新闻,纷纷地转载。据不完全统计,短短的24个小时,特稿全网的阅读量超过了10亿人次。
那么,这篇文章,这张照片,之所以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阅读和点赞,我想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母亲的这份孝心、爱心打动了所有的人。这是对母亲最质朴、最纯真的一种爱。
那么看到这张平常而又温馨的照片,我们会想起什么,我们会感觉到什么,我们会不会反问自己,扪心自问,反求诸己。
孝敬父母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情感上、心灵上、人格上对父母的一种关爱、慰藉和尊重,这是儒家文化更为看重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会深情地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
那么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又是如何论述的呢?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持人康辉:
这段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号,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他讲的。这段讲话看似没有直接用典,但又处处是典。总书记谈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首先提到的就是尊老。
那尊老、敬老的论述和传统的孝道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哪些经史典籍当中寻找到它的根脉呢?接下来我们请杨雨教授为大家讲解。
经典释义人杨雨:
尊老敬老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说明早在2000多年之前,孟子就已经意识到了,尊老敬老不仅仅只是每个人自己家庭的事,它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大家庭当中的每一个人。
当然,尊老敬老一方面确实是社会的责任,它应该从制度,从养老机构,从社会道德风气的完善这样一些方面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那另外一方面,就是具体到我们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
当然了,什么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我觉得,这个概念至少是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个层面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年人。那么第一类老年人当然是我们的至亲,就是跟我们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是我们身边的第一类最直接的老年人。
第二类老年人,就是我们的生活圈能够辐射到的老年人。比如说我们的邻居,比如说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需要我们帮助的一些老年人。
那第三类老年人,就是跟我们的生活圈没有直接交集的陌生老年人。比如说在公交车、在地铁上面碰到的需要让座的老年人,或者在马路上碰到需要我们特别帮助的老年人,也包括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我们也可以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
那如果我们对待身边的每一个老人都能够像《弟子规》所说的那样“泛爱众而亲仁”,都能够像孟子说的那样“亲其亲,长其长”,那我们的社会关系定然是充满温情和爱的。
那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以前读到过的一篇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三国时候著名的文学家李密。李密本来是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之后,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了李密的才名和贤名,就下旨征召他为西晋的太子洗马。面对晋武帝的征召,李密居然拒绝了皇帝给他抛来的橄榄枝。那么他拒绝征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写了一篇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的经典名作《陈情表》,在《陈情表》当中,他陈述了他不能应召的理由。原来李密他自小丧父,而且母亲改嫁,他是由他的祖母刘氏一手带大的。那我们也知道三国到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特别动荡的时候,一个孤寡的老妇人带着一个幼小的孩子,把他培养成人是多么艰难的事情,我们是可以想象的。
而李密在写这篇《陈情表》的时候,他的祖母刘氏已经是96岁高龄,而李密自己正当44岁的壮年,所以他在《陈情表》当中这么对晋武帝说,他报答皇帝的日子还有很长很长,可是他能够留在祖母刘氏身边陪伴老祖母的时日已经不多了。“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还发自肺腑地这样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没有祖母的养育之恩,他不可能长大成人。而没有他的陪伴和支撑,他的老祖母也没有办法度过她的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人又怎么可能抛下自己的至爱亲人呢?
这篇《陈情表》写得非常地感人,据说连晋武帝看到《陈情表》之后,都被李密的这一份拳拳的孝心深深地打动,他不仅没有逼李密马上出山,还赐给李密两名奴婢帮助他一起照顾老祖母,并且还关照郡县的官员,要给他的老祖母一些比较切实的生活的保障或者是生活的补贴。
就在李密的《陈情表》写完一年多之后,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又为老祖母守孝三年,守孝结束之后,他才终于答应了晋武帝的征召,出山做了西晋的太子洗马。而李密的这一篇《陈情表》,也成为了孝道、尊老敬老的千古名篇流传后世了。
那说到李密的这个孝心,他尊老敬老的这样一个故事,我还想起历史上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孝老的故事那就是焦饭遗母,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当中。说的是一个叫陈遗的人,他的母亲有一个爱好,爱好什么呢?特别喜欢吃锅巴,所以,陈遗无论是出外做官还是出差,每次煮熟了饭他总是首先把这个锅巴给留下来,他是随身带一个口袋的,等积攒到一定的时间,他要回家的时候就把这些锅巴带回去奉给他的老母亲吃。后来因为海盗孙恩发动兵变,这个时候,陈遗口袋里面已经积攒了好几斗的锅巴了,但他来不及回家去送给他的老母亲,就匆匆地随军上了前线,后来战争失败,军队走散,很多官兵四散逃到山林里面,很多人就是活活地饿死了,而陈遗因为随身带了几斗的锅巴,他终于活下来了,所以人们都说这是孝心给陈遗的最大的回报。
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德行》当中,这说明即便是在最看重个性自由的魏晋时代,孝道依然是那个时候,广为推崇和广为传播的美好的德行之一。
那这样的发自内心的尊老敬老之情,完全是可以推己及人,在社会的大的环境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温情的社会氛围和良性循环的。像这样的故事其实由古到今还有很多,我以前每次读到杜甫的诗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总是会为诗人和邻居的老人那种相处得其乐融融而感动;读到他的“怡然敬父执”的诗句,总是会为子女的孝心而感动。因为这样的子女不仅会善待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甚至他还会推己及人,对于父母的朋友同样地也是彬彬有礼,热情周到。当我读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候,也总是会为儿童对陌生的老年客人的善意而会心一笑。
就像《孝经》所说的那样,“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里面的这几句话像大白话,根本不需要我们做任何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变,我们都能够读懂,因为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直到今天,这种美德依然没有消失。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所以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人,推己及人,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杨雨教授给我们的讲解。我觉得有八个字特别重要,就是发自内心,推己及人。只有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
我们讲到这儿,关于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现场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法和问题要跟两位老师交流?这位男同学。
观众: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现当下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的一个问题,那么我想请问一下杨雨老师,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做,来帮助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来重建这种信任?帮助我们的老年人在社会中来获得年轻人更多的关怀?
经典释义人杨雨:
确实,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切中了当代社会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要害的问题。我个人对这个问题是这样思考的。我认为要解决你所说的这样一种社会的信任感的缺失的这样一个矛盾,因为一切我们说的道德也好,还是社会的行为规范也好,还是一种文化也好,都需要制度的护航和制度的保障,才能够让一个好的文化或者是道德,或者是美德充分地发挥它的效应,而自觉地能够生发出一种向善、向美的追求,我觉得这是对于重构我们的社会信任感的舆论的一个保障。谢谢!
观众:谢谢杨雨老师!
主持人康辉:
谢谢杨雨老师。确实,发自内心、推己及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发自内心地尊老敬老,我相信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够获得受到尊敬和帮助的老人,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不仅仅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大家都是发自内心、推己及人,那么全社会尊老敬老的风气就会一天天、一点点地真正地树立起来。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为大家解读。
思想解读人王杰:
那么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子当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里,还记载着习近平同志一个故事,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讲。
有一次习近平同志听说,一位生活拮据的老汉认识他,习近平同志就专门去街上找到这位老人,他把自己身上带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出来给了那个生活拮据的老人。另外呢,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也给了这个老人。你可以想想,在那个年代,习近平同志他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可以说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这个生活拮据的老人,可以说叫倾囊相助。古人描述这种现象叫“解衣推食”,把自己吃的送给别人,把自己衣服给别人,叫倾囊相助,这是一种仗义疏财。习近平同志当时这么做,也是出于对一个老人的一种敬,一种爱,一种帮助。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外人强迫他,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所以今天反过来想,这或许就是一种天性,一种爱。所以我想,这种关爱和尊敬就是一种大孝、大义和大爱。
那么几十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像过去一样关爱老人,他仍然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尊敬老人,关爱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经常去慰问老人,关爱老人。那么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尊老敬老的足迹。
主持人康辉:
2013年12月28号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的四季青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今天我们节目现场特别请来了四季青敬老院的院长助理贺秋荣,护理主管王云红两位大姐,我们欢迎她们!两位好,请。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四季青敬老院的院长助理贺秋荣大姐。那这位是护理主管王云红大姐。
嘉宾贺秋荣:大家好!
主持人康辉:
总书记是2013年12月28号去的四季青敬老院,这一晃快五年的时间了。那天的情形还记得清楚吗?贺大姐?
嘉宾贺秋荣:
记得很清楚,好像就在昨天。当时我们正组织十来位老人朗读《养生歌》,我们都很高兴,没想到这么近距离地看到总书记。
主持人康辉:
你看,快5年的时间了,但是贺大姐讲起那天的情形觉得是历历在目,而且现在说起来心情还很激动。
嘉宾贺秋荣:对!
主持人康辉:
那王大姐,那天您还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吗?
嘉宾王云红:
是的,当时那天我也在场,许多细节还是记得很清楚。当时习总书记走进我们老人的房间,坐到老人身边,与老人交谈。当时习总书记很亲切,而且问得也很仔细,老人的身体的情况、家庭的情况,还有老人在敬老院居住的情况,很多的细节他都问。还有就是习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老人生活的细节,他仔细地察看了我们老人一周的食谱,而且还问到了,就是说我们老人的这个一周的食谱是否照顾到老人的,各种老人,或者不同老人身体状况的那个口味?而且还嘱咐我们敬老院,要多关心我们的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这种的关怀呢,老人都感觉到很温暖,而且也觉得习总书记很细心、也很贴心。所以当时老人们的心情都非常地激动。就是说那种幸福的感觉都在老人的脸上能够表达出来。
主持人康辉:
总书记的这种细心和贴心真的是体现在很多的这些小细节上面。
所以他对于老人的这种尊敬、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时时刻刻能够显现出来。
嘉宾王云红:是的,我们能够感觉得到。
主持人康辉:
今天两位特别感谢你们来参加我们的节目,也请你们回到敬老院之后,向老人们转达我们对他们的问候和祝福。
嘉宾贺秋荣:谢谢。
主持人康辉:谢谢两位大姐,谢谢,谢谢!
刚刚两位大姐回忆起了2013年12月28号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季青敬老院去看望老人时候的情形,我们看到了总书记对老人的这种尊敬和爱,在一点一滴当中都显现了出来。确实,在任何的场合,只要有老人,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会把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递给他们。
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来为大家讲一讲习近平总书记更多的尊老敬老的事例。
思想解读人王杰:习近平总书记尊老敬老的例子还有很多。
2017年11月17号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看到黄旭华、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年龄较大,这时候总书记把两位老人请到了第一排。
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对全社会形成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起到了表率和带头作用。在全社会曾经引起轰动的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那么还有各地举办的“最美媳妇”、“最美家庭”等等,那么这些故事都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光荣传递。那么这些故事在感动着我们,在影响着我们,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正能量。
那么这些故事也在告诉我们,尽管咱们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不但没有丢失,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扎根了。它在咱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我们要重新地唤回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社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让我们这个传统的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能够熠熠生辉,能够扎根,能够开花,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同时,孝老爱亲不仅仅只关乎我们家人,关乎我们社会上的人,也关乎我们个人,关乎我们每一个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弘扬孝老爱亲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就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把孝老、养老、敬老落到实处,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到实处,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主持人康辉:
谢谢今天这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为我们带来的讲解。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孝道的论述体现在他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当中,体现在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孝、大爱、大义当中,更体现在他持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治国理政的务实举措当中。今天我们要让孝老爱亲深厚的道德资源凝聚起人心,要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节目的最后,我们一起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孝、亲的那些经典的篇章,再一次让传统美德浸润我们的心灵。
经典诵读环节
《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附全文和音频: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亲仁〉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12集,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